<對 Sam Zell 投資五原則的想法>
幾年前看到前輩的介紹,才知道 Sam Zell 這個人,但沒有進一步去研究他。直到這幾個月看了他在 Bloomberg 上對 WeWork 的看法、在 <資本之王> 這本書裡提到金融海嘯前他把公司以天價賣給黑石、他與 Peter Attia 的一次對談...才決定買這本自傳來讀
這是一本蠻容易讀的自傳,內容也蠻有趣的,整理幾點跟投資有關的內容
Sam Zell 有幾個投資原則:供需法則、流動性就是價值、有限的競爭、長期的關係、下檔保護
---------
1.供需法則
這是經濟學 101。Sam Zell 做房地產起家,他舉了過去美國幾個房地產週期,幾乎都來自與供給與需求的失調。他會研究人口的變化。印象很深刻的是他看到年輕人越來越晚婚,而且對住在城市的需求越來越高,不像他們的長輩喜歡住在離高速公路很近的郊區,所以他也跟著調整投資的配置
從產業供需變化去尋找潛在的投資機會,不管是 Sam Zell 還是寫
---------
2.流動性就是價值
流動性就是指現金。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題目,我已經在過去很多篇文章中討論過。最近這個議題也有很多大咖投資人在討論。像前一篇分享的 RCG,他們決定增加持股的比重。過去 20 年他們平均持有 14% 的現金,從創業以來是 20%,而這個數字目前只有 3%。以下是他們的觀點:
"如果持有很多現金,那自然就很有彈性;如果持股比重很高,理所當然你需要更謹慎。在這個現金回報率極低的投資環境下,為了維持投資組合的彈性,我們特別留意我們投資組合的流動性和對經濟週期的敏感性。當市場下跌時,雖然高流動、與經濟週期低相關的公司不像現金提供一樣的保護,但他們提供了差不多的彈性,你可以把相較不是這麼吸引人的公司賣掉去換更吸引人的公司。我們希望持股比重高的幾間公司,在焦慮的市場環境下是容易進行賣出的,而我們也相信我們持有的這些公司下跌的幅度相較於其他我們有興趣的公司會更小”
同樣的,上個月 Ray Dalio 在達沃斯的一次訪談,他說 Cash is trash,認為未來幾年貨幣貶值的速度會很大
但另一方面我讀到 Klarman 說他在 2019 年底持有 31% 的現金。也不要忘了巴菲特這幾年持續在大量累積現金
表象上看起來是兩種相反的策略,但細想其實蠻相通的。RCG 強調他們在下跌的時候需要流動性,這跟 Klarman 和巴菲特要的應該是一樣的,就是在大跌的時候有現金可以買。Ray Dalio 雖然說現金是垃圾,但他的投資是一籃子不同的資產,這一籃子有蠻大機率在市場動盪的時候不會同漲同跌,波動度會較低,甚至可能出現上漲的資產,這樣很容易就可以賣掉上漲的買進下跌的
集中單一資產,現金是你的彈藥庫。分散多個資產本身就提供下跌時的彈藥庫
---------
3.有限的競爭
這點過去也討論很多了。去比較無效率的地方容易找到投資機會。無效率很大原因來自於沒有自由的競爭。市值低、成交量低的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就在這週一,我以前投資過的公司在第一盤被打到跌停,成交量五張(恩,五張就讓它跌停了)然後外盤還有五張賣單。我想都沒有想直接買下來,慶幸自己眼明手快,這一切都發生在交易的第一分鍾內,然後下一筆搓合,好像已經是中午過後,成交價是我的成本價的 112%
---------
4.長期的關係
Sam Zell 說他的很多交易都來自於同樣一些人,這些人跟他交易了十年、二十年以上。對現階段的我來說,這個概念也可以套在研究過的公司上。研究過的公司,時不時就 update 他們的狀況,對他們保持熟悉感,這樣下一次機會來的時候,反應就可以比別人快
---------
5.下檔保護
這個概念也說爛了,直接節錄 Sam Zell 與 Peter Attia 訪談中對於這點的說法
“你必須看著你的投資問:什麼地方可能出錯?我學到當事情變得太好,你一定會存活。唯有一種情況你不會存活,那就是事情出錯了...所以專注在上檔雖然很有趣,但沒什麼生產力,專注下檔、風險,才是關鍵...在你能衡量下檔的情況下,存活的機率會大很多...我想很多陷入麻煩的人是因為他們做了交易,但卻不知道其中的風險...我學到要思考交易的脆弱性在哪,做的哪一個假設是成功的關鍵。”